新疆和田玉的18个矿床

和田产地玉是特指产于下述18个矿床中,主要有白玉(透闪石)、青白玉(透闪石一阳起石)、青玉(阳起石一透闪石)组成。

18个矿床分别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大同矿床(大同村北);叶城县的密尔岱矿床(城西南的棋盘河上游)、要隆矿床(密尔岱矿床之东的密尔岱山东侧)、库浪那古矿床(城西南的库浪那古河);皮山县的赛图拉矿床(赛图拉东之喀拉喀什河北岸)、康西瓦矿床(赛图拉与康西瓦之间的喀拉喀什河北岸)、卡拉大板矿床(铁日克以东的卡拉大坂西沟)、铁白觅矿床(铁日克以东的喀拉喀什河南岸);和田县的阿格居改矿床(黑山汗尼亚依拉克河上游)、奧米沙矿床(喀什塔什乡的奧米沙村南);策勒县的哈奴约提矿床(哈奴约提河山口西坡);于田县的阿拉玛斯矿床(柳什村东南阿拉玛斯河源),赛底库拉木矿床(柳什村东南之柳什村西南)、牙布卡卡矿床(阿羌河之奇勒克村东南)、依格浪古矿床(阿羌乡之皮希盖河中游西岸);且末县的哈达里克奇台矿床(哈达里克河上游)、塔特勒克苏矿床(塔特勒克苏之南)、塔什赛因矿床(城东南之尤勒河上游)。

和田产地玉中以青玉、青白玉为主,白玉仅佔15-20%,因此,和田产地玉中的白玉是稀少而又珍贵的。和田产地玉中有极少特殊颜色的品种,如黄玉、紫玉、绿玉、糖玉、墨玉。

详解新疆山料玉矿的分布及特点

和田玉因盛产于新疆南部而得名,和田在古代被称为”于阗”,藏语意为”产玉石的地方”和田地区南傍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与西藏自治区相连,而和田玉就分布在和田地区之南的昆仑山,西起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之东的安大力塔格及阿拉孜山,中经和田地区南部的桑株塔格、铁克里克塔格、柳什塔格、东至且末县南阿尔金山北翼苏拉穆宁塔格。和田玉成矿带绵延 1100 多公里。而在高山之上就分布和田玉的原生矿床及矿点,下面小编就来一一介绍这些玉矿及其产玉的特点。

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

1、 大同乡麦兰古德玉矿:青玉为主,少量青白玉

2、 皮勒玉矿:青玉、青白玉

喀什地区叶城县

3、 西合休乡雀普功格拉西沟玉矿:青白玉、青玉

4、 西台休乡要隆玉矿,玉质:糖青白玉、青白玉、青 玉、昆仑玉(蛇纹石玉)

5、 西台休乡雀普夏努提沟玉矿,玉质:青白玉、糖青 白玉、青玉、昆仑玉(蛇纹石玉)

6、 要瓦西玉矿,玉质:青玉

7、 阿克塔木玉矿,玉质:青白玉

8、 库尔马提玉矿

9、 棋盘乡密尔岱玉矿,玉质:青玉、青白玉,少量白玉、糖白玉

10、 新藏公路 150 公里玉石矿:青白玉、少量白玉

喀什地区莎车县

11、喀群乡:大块的半山子玉(冲积砾石)、山流水玉 。有青白玉、青玉、墨玉、青花玉。

和田地区皮山县

12、新藏公路 377 公里处矿点,玉质:青白玉为主,质量 较好

13、新藏公路 383 公里处矿点、386 公里 处矿点,玉质:青玉为主,少量白玉

14、新藏公路 392 公里处矿点,玉质:白玉为主

15、新藏公路 399 公里处矿点,玉质:白玉为主

16、新藏公路 405 公里处矿点,玉质:白玉为主,玉质较 差。

17、新藏公路 433 公里处,玉质:青玉为主,玉质较差

18、卡拉达坂西矿点玉质:白玉、青玉为主,节理较发育

和田地区和田县

19、铁日克矿点玉质:青玉、昆仑玉

20、阿格居改矿点(黑山)玉质:白玉、青玉、墨玉

21、奥米沙矿点玉质:青玉为主,次为灰白玉

和田地区洛浦县

几尔乡:白玉、青白玉

和田地区策勒县

22、乌鲁克萨依吐尔洪玉矿(5 号矿)玉质:白玉

23、乌鲁克萨依阿不拉玉矿(1、2、3 号矿)玉质:青白玉、青玉,少量白玉

24、乌鲁克萨依欧阳玉矿(未开发)玉质:青玉

25、哈牛提昆仑玉矿玉质:昆仑玉,含云母

和田地区于田县

26、石头河玉矿,玉质:青白玉

27、海宜牙玉矿,玉质:青白玉

28、铜牙铺玉矿,玉质:软玉、部分含有滑石菱镁岩

29、依合浪沟玉矿,玉质:白玉、青玉、青白玉

30、赛底库拉木玉矿,玉质:青玉及青白玉,少量白玉 ,玉质较好

31、阿拉玛斯玉矿,玉质:白玉、青玉、青白玉

32、哈尼拉克玉矿,玉质:白玉、青玉、青白玉

33、快克赛依玉矿:青白玉、青玉

34、其罕库勒玉矿:青玉

35、牙布卡卡玉矿,玉质:青白玉、青玉

巴州——且未县

36、塔什萨依玉矿玉质:青玉为主,有青白玉和白玉

37、塔特勒克苏玉矿:青玉为主,有青白玉和白玉

38、尤路萨依玉矿:白玉、青白玉

巴州——若羌县

39、英格里克玉石矿:青白玉和白玉,糖白玉、黄玉

40、孙富州矿:糖白玉、白玉、糖玉、青白玉

新疆和田玉的资源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在 80 年代初,采玉行业推行金属燃烧剂爆破法,比烈性炸药爆破好,玉的损耗量大大降低。为了保护珍贵玉石,我国已规定采取采玉要采用保护性开采方法。用机械切割的新工艺,严禁放炮取玉,这是提高获取率的重要举措。和田玉山料开采的季节只能是夏季,采玉者一般在 5 月上旬进山, 6-8 月采矿,9 月上旬就要出山,前后不足四个月,在矿点采到的原料主要靠原始交通工具来运送。小块原料(2.20kg 以下用马、驴、骆驼在崎岖陡峭的山道上运送到山下,时有运输者一不小心,牲畜失蹄就会滚入悬崖,发生料失人亡的悲剧。大块的玉料只能推到山下平缓地带或河中,再靠人拉肩扛,一步步运送到山下,如果运气不好遇到雪山上流下冰冷的洪水,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所以采玉人经受的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考验。没有过硬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是无法采到玉的。

不过,新疆虽然有着上述这些和田玉矿产资源,但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经历了四千多年的开采和挖掘之后,产量大幅度减少,所以和田玉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珍藏品!

《和田玉知识》之和田玉产地

和田玉分布于塔里木盆地之南的昆仑山。西起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之东的安大力塔格及阿拉孜山,中经和田地区南部的桑株塔格、铁克里克塔格、柳什塔格,东至且末县南阿尔金山北翼的肃拉穆宁塔格。
  和田玉成矿带断续长1100多公里。在高山这上分布着和田玉的原生矿床及矿点,不少河流中还产出和田玉的子玉。
  在古代,人们就认为昆仑山是“万山之祖”,它高大雄巍且盛产美玉,故受到极大的崇拜。而和田玉的存在又使昆仑山更加著名。
  一、铁克里克塔格古陆缘地块和田玉
   铁克里克古陆缘地块位于塔里木盆地之西南缘。自英吉沙县南,向东延伸至策勒县南。以铁克里克塔格为主体,还包括其西的西昆仑山北坡的前缘山脉。这里较接近塔里木分别盆地边缘的绿洲,通行条件不算特别困难,海拔2500~4500米,自然条件较好。因此该带的原生和田玉开发在历史上创有两个记录。一是开发历史最早,如元代时就在大同和田玉矿建有矿山,设有碾玉作坊。二是开采规模最大,密尔岱玉矿清代开采盛期,采玉工人超过三千名。铁克里克塔格古陆生缘地块可分为三个矿化地段:大同地段、密尔岱地段、库浪那古地段。
  大同地段:位于塔什库尔干县东部的大同村北,叶尔羌河之西,距最近的分路线约50公里,有高山及大河阴隔,交能困难,海拔2500~3500米。矿化地段包括大同和田玉矿及其西南的2处矿化点,分布于长8~10公里、宽数百米的范围内。
  密尔岱地段:位于叶城县西南,棋河上游。距最近的公路线约60公里,交通困难。本地段长20余公里,宽1公里。
  库浪那古地段:位于叶城县西南的叶尔羌河中游支流库浪那古河东岸,距叶城县城200余公里,夏季有洪水威胁,冬季冰冻雪封,自然条件差。
  二、公格尔——柳什塔格中间地块和田玉
  公格尔——柳什塔格中间地块位于西昆仑山的高山轴部,包括桑株塔格格不入、卡兰古塔格及柳什塔格的一部分。
  1、塞图拉地段
  位于皮山县桑株塔格之南,赛图拉到康西瓦之间的喀拉喀什河北岸。包括赛图拉玉矿、康西瓦玉矿及其附近的矿点、矿化点。附近有新疆—西藏的公路线通过,距皮山县城约500公里。交通较方便。矿区海拔4200米左右,空气稀薄,气候较寒冷。
  2、铁日克地段
  位于皮山县桑株塔格南坡喀拉喀什河两岸,包括铁日克玉矿、卡拉大坂玉矿及附近的矿化点。距最近的公路线50公里。闭塞于深山,供应线长且交通很困难,矿区海拔3500余米。历来未开采过。
  3、阿格居改地段
  位于和田县黑山南汗尼亚依拉克河上游雪线附近,海拔5000米左右。距最近的公路线约80公里,交通很困难。矿化地带长约十余公里,宽度不明。此地段的河谷中为数千年来拾玉的主要地区之一。产出极著名的羊脂白玉、墨玉和青玉。
  4、奥米沙地段
  位于和田县喀什塔什奥米沙村南。海拔4200米。距最近的公路线25公里,交通较方便。现知只有奥米沙一处和田玉矿床。以往曾开采,但玉石为灰白色,且裂纹较多,又含黑色晕斑,无质量上乘之玉。均因销路问题而搁浅,找矿石都是几上几下。矿化地段长约2公里,宽100余米。
  5、哈奴约地段
  位于策勒县奴尔乡哈奴约提河。海拔3200米,距公路线30公里,交通方便,哈奴约提矿山古代曾开采过和田玉,被称为[塔克]是[山]的意思,因为策勒县奴尔附近百里之内不产玉,就把哈奴约提的玉矿称为山矿。 前多年哈奴约提产昆仑玉,但近来收集到并证实了确有和田玉的标本,因此产出和田玉也是无疑的。
  6、阿拉玛斯地段
  位于于田县柳什村东南,克里雅河支流的源头,矿区海拔4500米。距最近的公路线40公里,交通困难。从克里雅河到柳什河,以阿拉玛斯为中心长十余公里、宽100~200米的地段,包括阿拉玛斯玉矿床、冰斗河玉矿赛底库拉木玉矿床等几处矿床及矿点。自清代到今,断续开采约二百余年。
  7、依格浪古地段
  位于于田县皮希盖河中游。海拔4100米。交通较困难。以往曾小规模开采,因玉石质量差而停止开采。
  三、阿尔金古陵缘地块和田玉
  阿尔金山是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一座有名的山脉。它以北东东方向延展,从新疆直到青海、甘肃两省西部的连接地带。东端与祁连山相接处的玉门关、阳关,是古代和田玉东入中原的必经地和集散地。阿尔金山西段北麓的罗布泊、若羌、且末是古代楼兰、鄯善、且末等到国的故地,古代就大量出产和田玉。阿尔金山所发现的和田玉矿床在且末县境内,自江格萨依上源以西,长60公里,宽15公里的范围内,和田玉矿点较多。
  1、塔特勒克苏地段
  位于且末县哈达里克河到塔特勒克苏之间长25公里的地带,包括哈达里克奇台和田玉矿床和塔特勒克苏和田玉矿床。海拔3500~4500米,比高500米。悬崖峭壁林立,交通困难。
  2、塔什赛因地段
  位于且末县东南尤勒河到江格萨依源头一带。包括塔什赛因玉矿床、江格萨依上游矿点和2处矿化情报点。矿化地段长十余公里,宽数百米。海拔4000米左右,交通困难。塔什赛因玉矿以往曾开采,因自然条件差,产出的玉以青玉为主。

和田玉的四大矿点

  昆仑山是和田玉的发源地,在我国古籍中被称为“群玉之山”,《千字文》中有“金生丽水,玉石昆仑”之说。“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因为盛产和田玉而驰名古今中外。昆仑山的和田玉成矿带,断断续续有一千多公里长,零星分布着和田玉的原生矿床及矿点,而在其中有比较著名的四个玉石矿点。这些玉矿自古有名,曾经多为官方开采玉石的官矿,其中产出的山料籽料质地优良。

  一、塔特勒克苏玉矿

  有人说,山脉与山脉之间的交错有多复杂,其中隐藏的玉石矿资源就有多丰富。被誉为“万山之父”的昆仑山交错复杂地延绵了1500公里,发现的玉石矿已达30多处,其中最大的一处玉矿就是塔特勒克苏玉矿。

  在且末县境内的玉矿中,塔特勒克苏玉矿的历史最为久远。早在五六千年前,古人们就曾在这里进行过大规模的开采。到了近代,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古玉矿淡出了历史。

  1972年,北京一位玉雕艺人拿着一块先辈留下的玉石山料,苦苦寻求它的产地。只听师傅说在新疆。他来到新疆的和田,经当地行业人士辨认,断定此玉产地是在且末。据说,且末过去所产玉料的一个最大特征是,无论白玉或是青白玉都以糖色包裹而成,当地人叫“糖疙瘩”,到了内地中原后,均被玉器行业内部俗称“卡墙黄”。随着解放前且末玉矿的停采,“卡墙黄”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正巧同一年,北京玉器厂的一位玉雕匠人王胡发郑重地给自治区人民政府致函,其内容是:新疆的且末县有玉矿,出产和田玉,俗称“卡墙黄”。1972年的这封来信,从此改写了且末县玉矿开采的历史。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探矿先遣队来到了昆仑山深处探查玉矿,重新开启了玉矿的开采。

  自1972年以后至今,仅据且末县玉矿统计,采玉量达到3000多吨。现在,阿尔金山的和田玉矿山料产量占据全疆和田玉矿山产量的三分之二左右,称为新疆山料最主要的产出基地。而塔特勒克苏玉矿就是其中最为古老的一个玉矿之一。

  塔特勒克苏是维语甜水的意思,塔特勒克就是甜,苏就是水。然而现在这里的水并不甜。到了枯水期上有流出的泉水又涩又咸。且末县塔特勒克苏玉矿是典型的白云石大理岩与中酸性侵入岩接触后蚀变成的玉石矿床。而玉石的主矿脉,就好比一株“西瓜藤”,两侧的一些支脉如“西瓜藤”,旁逸斜出,顺“藤”摸“瓜”,说不定在哪里就可以找出一个“瓜”来,这个“瓜”就是一窝硕大丰富的玉石。这种规律使玉矿产量几十年都比较稳定。

  塔特勒克苏矿一共有七个矿区,其中最主要的是三号矿。它分布在矿区的中间带,30年来产于至少100多吨。还采到过100公斤的大块玉料。其次是二号矿和五号矿,分布在悬崖峭壁上,很难开采。五号矿曾经产出一块重420公斤的优质白玉,由扬州玉器厂雕琢出一件白玉“五塔”,被国家珍藏。二号矿总计产出玉料也近百吨。

  塔特勒克苏玉特点:

  一、以青白玉为主,其次是青玉,少量白玉。玉的质地细腻油润。

  二、产出了不少大料,如陈列在且末木孜塔格宾馆大厅重达1502千克的大玉就来自这个矿。另有一块300千克的玉料,是从1502千克大料上分离出来的,后由上海玉雕厂收购。1998年后,塔特勒克苏玉矿先后出了一块400公斤的大料和一块2847公斤的青白玉大料。后者获得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之最。

  三、以糖玉著称。无论白玉、青白玉,或者青玉都经过氧化形成了糖色,包裹在玉石外面,各个矿点的糖色却也不尽相同,有的糖色重,有的糖色浅。用作俏雕非常好看。

  从近三百年的和田玉山料开采史可以看到,清代主要是密尔岱山玉矿,上世纪初到80年代以前,主要是阿勒玛斯玉矿,80年代以后主要是且末玉矿,这如同接力赛一样把接力棒自西向东传递。

  今天,且末山料以其细腻的质地和油润的光泽以及较为低廉的价格受到普通玉友的喜爱。

  二、黑山阿格居改

  说到阿格居改,估计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名字。但是如果说黑山料这三个字,相信很多对于籽料有研究的玉友对此非常熟悉。黑山阿格居改是唯一一个以出产籽料和拥有白玉原生矿而闻名的地方。

  阿格居改在和田境内,其实应该叫做阿格居改冰川。通常产玉的地方是阿格居改山谷。阿格居改属于黑山,故所产料叫做黑山料。阿格居改冰川的流水汇入到南汗尼拉克河,而这条河就是流入和田市的白玉河的一条支流的源头。白玉河里的白玉,可以说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这个地方。阿格居改冰川海拔在5000米左右,去往它的道路崎岖,只能靠驴子沿河而上。在立壁千仞的地方,采玉人只能在昆仑山之字形的驴道上徘徊前进,这一去往往是7-9个小时。

  阿格居改冰川以产出羊脂白玉籽料著称,这里是采玉人拾玉捡玉的地方。千万年的冰川作用把海拔更高的原生矿床的玉料侵蚀剥离运送,最后在冰川脚下宝贝们聚在一起等待人们的发现。

  白玉河白玉主要来源于汗尼拉克河源头的白玉原生矿,矿床应该是海拔5000米左右被冰川覆盖的山体。另外,在阿格居改白玉原生矿以东、东南、南部均有较大储量的青白玉、青玉原生矿存在。在目前白玉河河床面临玉资源枯竭的情况下,阿格居改一带的冰碛型玉矿将是宝贵的后备资源。

  三、密尔岱玉山

  密尔岱山,史称玉山,在今天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棋盘河源头。在我国历史上,称此山为密尔岱山、辟乐山、米尔台塔班等。

  当地有个传说:密尔岱山本是一座无名山,古时候有一个姓米的官员,百姓称其为“米大人”,他曾经带着300名百姓,历尽千幸万苦在这里采玉三年。他教人们怎样看矿脉走向,怎样开采,怎样相玉,因此德高望重。有一次他骑着骆驼过河,正遇洪水下泄,不幸遇难!人们哭啊“米大人!米大人……”。从此,这个玉山就叫“米达依山”了,这里居住的人就叫“米达依”,后来,进过长期的语音转译逐渐变成“密尔岱山”。

  密尔岱山作为一座玉山,本身就是玉石文化里的一个传奇。首先,历代研究玉石文化的学者在玉石文化研究中都把密尔岱山称作历史最为悠久、最大的玉矿。据清代洪吉亮考证,《山海经》所指的钟山,疑所指为密尔岱山、于阗南山皆是。按此说,密尔岱山应该是最早的玉山了。

  密尔岱山在近现代史的名气还要拜清朝皇帝乾隆所赐。乾隆皇帝视玉如命,他知道密尔岱山产玉量大且质量优良,因此决定大规模开采。为此他首先将玉矿定为官采,不准私人开采。此外,他加大了采玉的规模,规模最大时年达3000人。三是玉山封禁设卡伦看守。四是派官员组织和监督开采。乾隆皇帝利用密尔岱山玉制作了很多重器,对于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给与了极高的评价。

  此外,玉山子的玉材也多来自于密尔岱山,最为传奇的是:据说在清朝光绪年间,密尔岱玉矿出了一块重达20吨青白玉,它长约三米,宽两米,厚有一米多(可能是历史上密尔岱山产出的最大一块玉料)。慈禧太后得知后,非常高兴,准备为自己制作一具精美的凤榻,人们都称其为“慈禧玉石”。为了向京城运送这块大玉,运工们煞费苦心。首先,河水结冰时,把玉放在冰面上,用几十匹马拉着走,待拉出山口后,又利用冬季的寒冷,在路面上泼水使之结冰,大家和几十匹马一起一点一点的往前拉。这块大玉走到库车(900多公里)竟用了三年时间,途中累死的运工达三百多人!1908年慈禧太后驾崩,历经磨难的运工们得到消息后,积压在心头的愤怒终于爆发了,他们狂怒地砸呀,把这块大玉砸碎了很多。小块都被人取走了,只有两块搬不动的留在了库车城。

  密尔岱矿所产玉石之所以驰名天下,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块度大。由于该矿是露天开采,可以从矿脉外部剥离玉料,因此能获得很大体积的玉料。二是产量高。三是玉质好、品种多。有白玉、青白玉、青玉等。其玉的声音清脆悠长,可以制作玉磬。如今在密尔岱山还可看见许多废弃的矿坑,每年夏季很多人到老矿上扎营,从清代遗留下来的矿渣中寻找玉料,运气好的仍可找到块度较大的玉料。到目前为止,密尔岱山区域有多少玉矿,储量多少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四、阿拉玛斯玉矿

  于田县以南的昆仑山深处有个叫“阿拉玛斯”的地方,它是一个深藏宝藏的神秘河谷。“阿拉玛斯”系维吾尔语,意为“盛产钻石”的地方,其实比钻石更丰富也更著名的是和田玉。

  阿拉玛斯和田玉矿位于新疆于田县城南约80公里的昆仑山上。矿床处于克里雅河支流阿拉玛斯溪谷的源头,海拔高4500米,地势险峻,气候寒冷。离矿床最近的村子叫“柳什村”,又名“流水村”,这一地名的出现是因人文环境的变化。“柳什”原名,实际是汉语“玉石”在当地居民语音中的音转,说明早期开采阿拉玛斯玉矿的为汉人,后来又根据当地维吾尔语语音转写为汉语“柳什,或”流水“。目前,柳什也是于田玉石矿转运站所在地,除阿拉玛斯之外,于田县域的其他四个玉矿也均由此前往,是采玉人的必经之地和最后补给地。从柳什村到阿拉玛斯玉石矿是一条崎岖的山路,牲畜驮运也要走两天,交通十分不便。美玉藏深山,险峻的进山之路不知使多少文人墨客望而却步,所以很少见到有关于它的诗词歌赋。

  阿拉玛斯玉矿的开采史至少有3000年之久。柳什村旁有距今约3000年的古墓地,墓葬中出土了‘件玉饰,说明此地玉石很早就已开发。“柳什”是当地维吾尔人发汉语“玉石”一词之转音,可见这个村予的形成与历史上该地区玉矿的开发有密切的关系。

  不过阿拉玛斯玉矿开采的起始年代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现在仅知该矿从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持续开采,道光以后停采,之后玉矿位置渐渐湮失。1904年,当地猎人托达奎追寻受伤黄羊时,在倒毙于深山绝壁的死羊旁边意外拣到两块羊脂玉,并卖得好价钱。由此,阿拉玛斯玉矿又被重新发现和开采。流水村以南的昆仑山有包括阿拉玛斯玉矿在内的几个玉矿是和田玉白玉山料的主要产地。新疆白玉山料的主要产地也基本为于阗山料为主。

  95于田料即产自于这一地区的海尼拉克矿。1995年,于田县一个维吾尔采玉人,翻越海拔五千多米的雪山,在昆仑山深处的海尼拉克发现了一个白玉矿脉,当年花了几万元承包了这个矿,没想到竟然一鼓作气开采出了18吨洁白细腻的玉石,品质堪与羊脂玉媲美。这个采玉人很有经济头脑,他只是一点点地抛售,价格从当年的800元一公斤,飙升到现在的3万元一公斤,几乎一夜之间成了于田县赫赫有名的大富翁。

  拉玛斯玉矿中最为著名的是戚家矿。最早的时候是清代的戚家两兄弟开采。民国时被国名党的一名官太太所占,又叫做太太矿。戚家矿据说为向下开凿,现在积水已深,水下是否还可以开采出洁白的玉石已不为人所知。戚家矿玉料在清代被皇室所重用,据说故宫3000多件玉器珍藏中相当一部分的玉料来自于此矿。

  阿拉玛斯矿床主要产淡青色的青白玉和微透明乳白色的白玉。青玉产量不到阿拉玛斯玉矿产量的5%,是难得的优质玉材。

  阿拉玛斯玉矿每年只有5个月能够开采,即5月-10月。其他时间均为大雪封山,人车所不能至。阿拉玛斯玉矿条件艰苦,采玉人必须徒手上山下山。能用到的交通工具最多的是驴子。相当一部分路途都只能靠人徒手攀爬。开采出来的玉石也是人力一步步从山上背下来。异常艰辛!当我们在享用于田山料的美妙时不应该忘记那些仿佛在半天之上艰辛劳作的玉工!

大同玉矿的一些早期信息

  帕米尔高原最早开发的玉矿是大同玉矿,位于喀什库尔干县的大同乡以北。《中国和田玉》一书介绍:此矿元代开能开采,20世纪60年代曾经开采,以青玉为主,有少量的青白玉,但未发现白玉。帕米尔高原的玉石资源主要分布在喀什库尔干县的大同乡和马尔洋乡,以及阿克陶县的库什拉普乡,主要以山料为主,籽料主要出产在叶尔羌河,该县境内流域产量不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层在该县负责矿业开发的县政协玉素普副主席介绍说:20世纪出,有一个姓马的奇台回族人(当时被人民称为马大人、马奇台),曾经在现在的大同乡二村第三居民区(当地人称为塞热克雅尔,意为黄色山崖)组织了七八十个人在此开采和田玉,当时他们采用的是矿井开采的方式,主要出产青白玉,油性比较好。由于开采方法比较古老,也只有錾子、铁锤等简单的工具,一个星期只能采出几千克玉石。开采了7年,到了1924年由于开采成本过大,产量减少被废弃。

  1986年他曾在一个废弃额矿坑里,看到一块600多千克的青玉,六个面被琢的方方正正,估计当时没有办法运到山下,就遗留在了这里。当时县里提出要大力发展矿业,几个月后,就农业银行贷款,大队组织牧民用骆驼、毛驴把玉石拉到了县城。可惜由于牧民不懂,为了运输就把这块大玉砸成了两三千克大小的玉块,由于玉石里面有裂纹,最后只能以每千克3元钱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和田人,这连运费都不够。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这里的玉石又开采,一般每年能出十几吨的东西,主要是青玉。目前玉石资源基本枯竭,只有一些人零星采挖。

  马尔洋乡皮力村也是主要的玉石产地,主要以优质白玉为主。据说当年马大人也曾经在这里开采过,并且遗留下来了一个宽1米多、长18米、深8米的矿坑,玉石已经被开采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京、扬州等地玉雕厂的技术人员曾经来到这里考察,高度评价了这里的和田玉。告诉他们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有一块200多千克的玉器,就是用这里的玉石雕刻的。据老矿工回忆,当时为了运输这里的玉石,他们夏天采玉,到了秋天用木排拉到大同,从大同修路,几个月的时间才运到莎车,从莎车经和田到敦煌才运到内地。

  阿克陶县的库什拉普乡,主要以山料青白玉为主,玉石质量差一点,开采量不大,一般每年开采几吨,在出产地的成交价格一般在每千克30元左右。

从地址成因上看碧玉与青玉de不同

碧玉与青玉在地质成因上不同。碧玉(玛纳斯碧玉)产于超镁铁质岩中 ,为蛇纹石化辉橄岩,碧玉矿体位于中石炭纪一套基性火山岩相地层中,为交代成因。玉石中常含有磁铁矿、铬尖晶石黑褐色斑点。人们将中酸性岩浆岩与碳酸盐岩接触变质岩矿床中的玉石称青玉,将超基性岩、蛇纹岩接触变质岩矿床中的玉石称碧玉。

石墨是最重要的成因指示付矿物,在中酸性岩浆岩与碳酸盐岩接触变质岩矿床中的玉石,是从碳酸盐岩转变而来,在特定的环境下二氧化碳中的碳可转变成石墨,结晶成片状、质点状分布。在超基性岩、蛇纹岩接触变质岩矿床中的玉石,由于缺乏碳质,不能形成石墨。因此,有石墨者命为青玉,无石墨为碧玉。

http://rockblack826.blog.sohu.com/328250579.html

货主的微信号如下:(点击可见)
1084475

2010年新疆DB65/035—2010地方标准的羊脂白玉

新疆2010年制定地方标准,在有国标的前提下,由于某些需要又将和田玉细分为“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黄玉、糖玉、墨玉”。“羊脂白玉“的使用一直延续至今搞乱了玉石市场。“羊脂玉”本是新疆民间对白色玉石的习称,说明它像羊的脂肪、油润,它只有形象概念而无质的数据。尤其是新疆检测机构出据了大量和田玉(羊脂玉)、白玉(羊脂玉)的证书,让一些市场上看中了这一称谓带来的商机,认为它是最高等级的,至今无论在商店或中央、地方电视广告上对“羊脂玉”还在大加宣传。

和田玉的产出地质背景对其玉质的影响

和田玉以其细腻、温润而著称于世。探其原因,则与其产出地质背景密不可分。纵观国内外各“软玉”矿床所产出的“软玉”大多与超基性岩体有关,属于所谓蛇纹岩型软玉,而新疆和田玉则为非蛇纹岩型软玉,它属典型的接触交代型。

现以于田县阿拉玛斯和田玉矿为例,该矿床的玉矿体位于中酸性侵人体(主要是花岗闪长岩体)与白云石大理岩接触交代之蚀变带中。由于花岗闪长岩和白云石大理岩两者化学成分的显著差异而引起两者在接触带部位的物质彼此交换,主要表现于从侵入岩体中带出硅、铝、铁等组分,而围岩部分则提供钙、镁等组分而发生双交代作用,其结果形成一系列镁质矽卡岩矿物。在白云石大理岩的接触带部位主要形成镁铁尖晶石、透辉石、透闪石、镁橄榄石等的矿物组合。

依据距岩体近远不同部位,镁质矽卡岩矿物的种属和数量有所差异,从岩体的内接触带(岩体边缘出现绿帘石、黝帘石等帘石化蚀变带)向围岩部位的外接触带依次表现镁铁尖晶石化、透辉石化、透闪石化、镁橄榄石化等蚀变分带现象。由于交代作用过程具有阶段性,在矽卡岩矿物形成之后,还出现继后的热液叠加作用,使先前形成的在透闪石化蚀变围岩中的柱晶透闪石等被隐晶质致密块状透闪石所交代而形成和田玉矿体。这可从和田玉的产状及和田玉中仍保留交代残留柱晶透闪石而出现典型的交代残余结构得到证实,而其他含镁矽卡岩矿物,特别是镁橄榄石普遍遭受蛇纹石化。

和田玉矿体规模一般不大,宽度多在1米以内,长度一般几米到几十米,而延伸的深度也不大。矿体的直接围岩主要是透闪石化白云石大理岩(透闪石化蚀变强烈者可成为透闪石岩)。这种同一矿物成分的集合体由显晶质(柱晶透闪石)成为隐晶质(软玉)的改造是由后期热液叠加作用而成,而和田玉的极细粒度(一般在0.01毫米以下)就是在这种地质背景下产生的,这使和田玉成为所有其他软玉中粒度最细、质地最优的佼佼者。这种情况与石英岩中出现的京白玉颇为类似,虽然石英岩的成因和成分与上述矽卡岩完全不同,但石英岩和京白玉亦属于同一成分(二氧化硅)的矿物集合体,京白玉在石英岩中的产出亦基于后期热液的叠加、交代和改造而成,京白玉矿体同样成脉状、扁豆状赋存于石英岩及其裂隙中,将原先晶粒较粗的石英岩改造成隐晶质致密细腻的京白玉。同一矿物成分的集合体的颗粒从显晶质转变为隐晶质的细化作用促使了成玉过程的产生,其作用过程一般均发生于较低温压条件下。和田玉之所以成为所有软玉中的奇葩,首要条件是其粒度极细,一般只能用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其显微毡状结构.造就了它韧性大、质地致密、细腻而温润的品质。此外,和田玉中仔玉较山玉更胜一筹,这是由于通过河流搬运的和田玉卵石、砾石在漫长的外营力地质作用过程中,流水(水溶液)等介质与玉石表面发生水岩反应,具体表现于以溶解和淋滤为主的解析作用,促使玉石中的超显微混溶杂质发生化学变化,并向玉石表面扩散而形成一层黄褐色表皮(璞),而其本身得到了净化,使玉石起到了润化作用,其结果使玉石显现润沽如脂,具千载凝膏之态。据史籍记载:“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战国人沿河取玉,彼人谓之捞玉。星辉月暗,静候沙砾中,见有光烁烁者,其下既有美玉,采得佳者玉人不日得玉,而日得宝,盖以其价昂贵也。”由于和田玉的天生丽质,在我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长河中一直独占鳌头,它将成为我国国石最有力的竞争者。

目前的和田玉几个主流矿源的量级

1,和田玉籽料

和田采玉自古有之,但从世纪之交起,玉河两岸响起隆隆的机器声,掀起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机械化采玉高潮。和田玉籽料主要产自新疆和田地区的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两河及其支流中,经2003年至2007年间大规模机械化掠夺式地开产后,和田籽料料矿产资源基本枯竭。

325公里长的和田玉龙喀什河流域自古以来以出产温润的和田美玉(籽玉)而闻名天下,受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挖掘玉石的人员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在河道上进行无序狂采滥挖。站在玉龙喀什河大桥之上,放眼向两边河道望去,黑压压一片全是人群和机械设备。挖玉、倒玉、加工玉,最多的时候仅河床上就汇集了近30万人。

因为现在河床严禁挖玉,挖玉都在老河滩上。因为河道迁移的缘故,一层一层的千年河床犹如年轮,挖玉已经像考古了,一层一层的剥离检查,生怕漏掉一个漏网之鱼。投资商在当地河里买地,投资机械雇佣工人挖掘,为了更大的几率,浅则挖到几十米,深则挖至上百米。

经历疯狂的掠夺式的采挖,考古式的挖掘,如今的籽料几乎可以说是枯竭了,现在的和田,不论是在玉石巴扎,还是玉石店铺,品质好的籽料原石都很少见。而随着市场遇冷,全国各地来这里买籽玉原石的客商也比以前锐减,一方面是因为全国的市场都比较清淡,另一方面,即使去了和田也很难买到好的籽玉。那些手上有精品籽玉原石的商家也开始惜售,根本不会轻易地低价出售精品。

如今,很多长期经营和田籽玉的商家非常的困惑和纠结,如此稀缺的籽玉资源,如何能支撑未来的籽玉生意。手上的籽玉虽然销售速度已经慢了下来,但是好的籽玉一旦卖出,就要以更高的价格才能买入同品质的籽玉,而且还不容易买到。所以一些有头脑的商家,目前不仅不急于出售手中的好籽料,而且还伺机收购价位合适的籽料,以待市场恢复正常,这种市场状况将会逐渐蔓延到其它城市。

2,新疆山料:可开采160年?

相比籽料来说,新疆山料的存储量要比籽料高很多。这十几年来,随着地质勘探水平的提高,和田玉新的矿点在不断增加。

有关专家认为和田玉实际储藏量应在300万吨左右,其中和田地区资源预测为4.7万吨。现在三处经勘测的和田玉矿产储量为2.5万吨,按年产150吨计算,可采160多年。

我们或许可以不用纠结160年这个数字,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几个传统老矿,如于田的阿拉玛斯和且末的塔特勒苏等,开采数百年,产量已经减少很多,或者已经绝迹;而新发现的玉矿多在五千米的雪线之上,山高路险,空气稀薄,环境恶劣,更不易开采。现代采玉除了工具稍有进步,其他依然如故,玉石运出山,仍靠驴驮人背。

此外,即使是如此大的存储规模,好的山料却并不多,如今的山料大部分以青白玉为主。曾经的95于田料,已经成为历史的传奇,而新的“95于田料”却再也没有出现。

3,俄料:全世界的70%占有量

俄罗斯料的储量还很丰富,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上大多都是俄料的原因。有报道称约占全世界的70%(这个数字的准确性无处可考,但俄料的储量大是一个事实)。

西伯利亚矿区的地形极为崎岖,开采也十分不易,很多时候都是开着坦克飞机进山

中国人对于宝玉石的狂热,已经让俄罗斯人出现“囤货”现象,此外,如今俄罗斯提高了玉石出口的关税,这对于玉石商人来说利润就降低了很多。但这并没有影响俄料在中国的发展,如今俄白料仿籽料越来越畅销,俄碧也因为其独有得优势而占据了碧玉市场的大部分江山。

4,青海玉的资源

青海昆仑玉于上世纪90年代发现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境内昆仑山脉的“玉虚峰”下,因古书曾有“玉出昆冈”一语而得名。有报道称,青海玉现探明储量为3.9万吨(准确性未知)。

可以确定的是,青海玉的矿产资源丰富,如今国内玉器市场上有很多玉器是取材于青海的昆仑玉,占据了中低端市场的很大部分。

不过,青海料由于矿权的集中度比较高,价格的垄断程度也比较高,为了使青海料价格稳定在一个相对好的水平,青海料的矿主采用了以保持市场相对稳定来决定供应量的方法,即只拿出当年开采的一部分原料当年进入市场,另一部分封存暂不进入市场。  

5,疯狂的韩国大一矿业

说起韩料就不得不提韩国的大一矿业,大一矿业已经开采30多年,在韩国有一定知名度,大一矿业在春川郊区的山沟中,地理位置并不偏僻。老板在矿口建了一栋别墅,就开始挖矿了。矿山储量据说有30万吨左右。

如此多产量的韩料在韩国没有市场,于是聪明的老板想到了中国。韩国玉进入中国后,以河南南阳镇平县石佛寺镇的玉料市场为中转,逐步向新疆、北京、广州、济南、安徽、上海、扬州、苏州和南京等地辐射,充斥各地和田玉市场。目前在国内市场,韩国玉市场已有饱和趋势。储量丰富的含量,像煤矿一样开采,然后像石头一样运往中国……

6,产量巨大的加拿大碧玉

加拿大只有碧玉的产出,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坐落有50多个碧玉矿床,所有的矿床均沿科迪勒拉带分布,全长超过1000英里。自从2008年起,加碧的产量平均每年能达到800吨,但这仅仅是中国这个市场每年需求的一半而已。加拿大从1986年开始直接出口玉石到中国,至今大约已有4500吨。

加拿大卑诗省北部地区号称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丰富的软玉产地,其产量比其它任何地区,如俄罗斯、新西兰和中国的已知矿床都要大。但加拿大碧玉的质量不如俄碧,很多加拿大碧玉都是用作工业用料。而好的加碧,比如北极玉的产量却很少,大部分是销往欧洲,进入中国市场的很少。

广义的和田玉存量

从和田玉的市场来说,据说,目前全世界每年需求和田玉大约6000吨左右,中国市场占有绝大部分。

从广义和田玉的存量上来说,俄罗斯,青海昆仑,韩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都有超大量的透闪石矿,有说法称,全球所有的广义和田玉矿储量加起来可能是黄金储量的几十甚至上百倍。

,这里再普及一下广义和田玉的一个知识,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共有透闪石玉矿床120多处,分布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美国、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波兰、新西兰、韩国、朝鲜、台湾等。但这些矿床都属于蛇纹岩型透闪石玉(以碧玉为主,俄罗斯、韩国、朝鲜出产白玉),唯独新疆的和田玉由于极其特殊的地质成因而属于非蛇纹岩型透闪石玉,这是新疆产和田玉倍受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看完文章,很多人可能觉得和田玉的资源并不少,而且应该是很多,这是对的。但要明白,精品的资源是少之又少,而且是越来越少的,就像我们传统概念中的和田籽料,如今好的料子几乎都是以前开采的。而对于山料来说,老坑料已经在市场上不容易找到了,而刚开采的新坑料与老坑料相比差很多。

所以,如果说和田玉还给我们留了多少家底,也许,那些好的家底已经被我们用完了……

新疆和田玉地质成因与产状

新疆和田玉是由于岩浆后期热液与白云质大理岩之间发生双交代作用而形成的。新疆和田玉矿床属于变质岩系。其矿体产出于深大断裂的次级构造部位,中酸性侵入岩体与白云质大理岩的接触交代蚀变带中,为典型的接触交代型矿床。《中国和田玉》专著也认为,新疆和田玉矿床属于接触交代成因类型。该专著还首次提出了和田玉的成矿模式。

从地质构造条件来分析,新疆和田玉形成于地槽隆起带边缘部位和地台边缘的断块区。这就是说,新疆和田玉产于地壳活动区内较为稳定的地带和地壳稳定区内较为活动的地带。成矿区内往往有断裂存在。矿体形成于次一级断裂的构造薄弱部位。和田玉通常赋存在花岗岩类侵入体与镁质大理岩的接触带。形成和田玉不需要很高的压力和太高的温度。和田玉的形成,大致经历了白云岩变质为大理岩、接触变质岩形成和软玉岩形成等三个阶段。和田玉是一种软玉。其化学成分接近于透闪石矿物的理论值。软玉矿化就是叠加在接触变质带上的,是晚期交代成矿作用的产物。

和田玉矿体一般呈带状分布,并具有明显的分带性。靠近侵入岩体一侧为青玉,向外逐渐过渡为青白玉和白玉。矿体本身由透闪石组成。其中,白玉的透闪石含量达99%;青白玉的透闪石含量达98%;青玉的透闪石含量为97~99%,少数为95~97%。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透闪石玉矿床有120多处,分布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主要矿床和矿区有70多处。这些矿床大多数与超基性侵入岩体有关,属于蛇纹岩型透闪石玉。只有新疆和田玉,才属于非蛇纹岩型透闪石玉。正是因为和田于具有在世界上都非常特殊的地质成因和产状,所以世界上的透闪石玉绝大多数都呈不同色调的绿色,而只有和田玉有青玉、青白玉和白玉之分,而且还有少量的墨玉和黄玉。

对新疆一些玉石矿床的研究表明,真正的和田白玉矿床,多数产出在古老变质岩系中的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白云大理岩)与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的接触带中。有些和田白玉,与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呈逐渐过渡关系。在有的地段要划分出和田白玉与大理岩的界限很困难。

矿物成分

和田玉是由透闪石矿物微粒集合体组成的透闪石玉和由阳起石矿物微粒集合体组成的碧玉。有时,含有少量的磷灰石、透辉石、镁橄榄石、金云母、蛇纹石、滑石、磁铁矿、石英和碳酸盐矿物等伴生矿物。

和田白玉是由单一的透闪石矿物组成的,而大理岩则是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的。透闪石与方解石相互穿插呈现出相互间的量变关系。若全部由透闪石组成,则是白璧无暇、缜密滋润的上等和田白玉。若方解石含量越高,则玉质越差。若全由方解石组成,那就是大理岩而不是和田玉了。

分布范围

地质勘探成果显示,和田玉矿床主要断续分布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地区绵延1300多公里的区域内,西起邻接帕米尔的塔什库尔干,中经莎车、叶城、和田、于田,东至罗布泊西南的且末,再向东还可延伸入青海境内。

出情况

和田玉原生玉石矿多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原生玉石矿由于遭受风化、剥蚀和流水冲刷作用,坠落于附近的河流中或山前戈壁滩上,形成次生玉石矿。因此,次生玉石矿多分布在原生玉石矿附近的河流或山前戈壁滩地带。昆仑山北坡的主要河流,如叶尔羌河、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克里雅河等,均有和田玉石产出。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软玉生产国,尤以新疆和田玉闻名遐尔。新疆的地域辽阔,地层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条件对于玉矿的形成极为有利。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开展了和田玉地质勘查工作,新的和田玉矿点和矿床被陆续发现。据专家预测,在新疆1100公里范围内,和田玉的资源量约为21~28万吨,其中和田地区的和田玉资源量约为4.7万吨。和田玉资源前景非常乐观。今后,应进一步做到勘查与开采相结合,加大勘查、选矿和开采的力度,运用先进的科学仪器,为发现新的和田玉矿床和建设新的和田玉矿山,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和数据。另据专家预测,将已采矿山的保有储量、未采矿山的资源量和可能发现矿床的资源量加在一起,新疆和田玉的资源储量应该不少于16.3~35万吨。其中,已经地质评价的和田玉原生矿床有3处,储量为2.5万吨。

经过几千年的开采,最高档的羊脂白玉好料已极为罕见,但其它和田玉品种仍有充足的储量。有关专家指出,经过6000多年的开采,和田玉的确越来越少,但其资源远没有濒临枯竭那么严重。这是因为:、和田玉的年开采量不大;、和田玉多分布在高山峻岭之中,一般人难以涉足。、和田玉并非呈大面积分布,而是一小块一小块地零星分布的,不容易找到。事实上,在昆仑山深处,和田玉储量还很大,只是很难进去开采而已。

成矿带划分与资源远景区

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地区,由西向东,和田玉成矿带大致可分为:塔什库尔干~叶城地区、和田~于田地区和且末~若羌地区等三个成矿有利地区或集中产区。其中,在和田~于田地区,既有稀世瑰宝羊脂白玉,又有奇特罕见而如漆的墨玉,是和田玉资源的主要远景区。在塔什库尔干~叶城地区,主要产青玉和青白玉,白玉比较少见。在且末~若羌地区,主要产青白玉,其次是青玉。这两个地区将成为今后和田玉的主要产区。

在历史上,已经进行开采的玉矿床有20多处。据有关专家测算,从夏、商、周到清末有文字记载的4000多年历史时期,和田玉的产量共计约为9968吨,平均年产量约为2.5吨。具体而言,在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1900年间,共采和田玉3800吨,平均年产量为2吨。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期间的810年间,共采和田玉1215吨,平均年产量为1.5吨。在隋、唐、宋朝期间的699年间,共采和田玉1957吨,平均年产量为2.8吨。在元、明朝期间的438年间,共采和田玉1496吨,平均年产量为3.4吨。在清朝期间的295年间,共采和田玉1500吨,平均年产量为5吨。年平均开采量最大的是清朝,其次是元朝、明朝。

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便在新疆和田、于田、且末、叶城、玛纳斯等地组织开采玉矿,玉石产量不断增长。从1957年到1995年,共采玉料9459吨,接近古代4000多年开采量的总和。近年来,玉料的年产量在110~150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