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玉矿的一些早期信息

  帕米尔高原最早开发的玉矿是大同玉矿,位于喀什库尔干县的大同乡以北。《中国和田玉》一书介绍:此矿元代开能开采,20世纪60年代曾经开采,以青玉为主,有少量的青白玉,但未发现白玉。帕米尔高原的玉石资源主要分布在喀什库尔干县的大同乡和马尔洋乡,以及阿克陶县的库什拉普乡,主要以山料为主,籽料主要出产在叶尔羌河,该县境内流域产量不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层在该县负责矿业开发的县政协玉素普副主席介绍说:20世纪出,有一个姓马的奇台回族人(当时被人民称为马大人、马奇台),曾经在现在的大同乡二村第三居民区(当地人称为塞热克雅尔,意为黄色山崖)组织了七八十个人在此开采和田玉,当时他们采用的是矿井开采的方式,主要出产青白玉,油性比较好。由于开采方法比较古老,也只有錾子、铁锤等简单的工具,一个星期只能采出几千克玉石。开采了7年,到了1924年由于开采成本过大,产量减少被废弃。

  1986年他曾在一个废弃额矿坑里,看到一块600多千克的青玉,六个面被琢的方方正正,估计当时没有办法运到山下,就遗留在了这里。当时县里提出要大力发展矿业,几个月后,就农业银行贷款,大队组织牧民用骆驼、毛驴把玉石拉到了县城。可惜由于牧民不懂,为了运输就把这块大玉砸成了两三千克大小的玉块,由于玉石里面有裂纹,最后只能以每千克3元钱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和田人,这连运费都不够。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这里的玉石又开采,一般每年能出十几吨的东西,主要是青玉。目前玉石资源基本枯竭,只有一些人零星采挖。

  马尔洋乡皮力村也是主要的玉石产地,主要以优质白玉为主。据说当年马大人也曾经在这里开采过,并且遗留下来了一个宽1米多、长18米、深8米的矿坑,玉石已经被开采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京、扬州等地玉雕厂的技术人员曾经来到这里考察,高度评价了这里的和田玉。告诉他们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有一块200多千克的玉器,就是用这里的玉石雕刻的。据老矿工回忆,当时为了运输这里的玉石,他们夏天采玉,到了秋天用木排拉到大同,从大同修路,几个月的时间才运到莎车,从莎车经和田到敦煌才运到内地。

  阿克陶县的库什拉普乡,主要以山料青白玉为主,玉石质量差一点,开采量不大,一般每年开采几吨,在出产地的成交价格一般在每千克30元左右。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舟子 | 宝班

本文链接地址: 大同玉矿的一些早期信息

文章的脚注信息由WordPress的wp-posturl插件自动生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