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玉是由于岩浆后期热液与白云质大理岩之间发生双交代作用而形成的。新疆和田玉矿床属于变质岩系。其矿体产出于深大断裂的次级构造部位,中酸性侵入岩体与白云质大理岩的接触交代蚀变带中,为典型的接触交代型矿床。《中国和田玉》专著也认为,新疆和田玉矿床属于接触交代成因类型。该专著还首次提出了和田玉的成矿模式。
从地质构造条件来分析,新疆和田玉形成于地槽隆起带边缘部位和地台边缘的断块区。这就是说,新疆和田玉产于地壳活动区内较为稳定的地带和地壳稳定区内较为活动的地带。成矿区内往往有断裂存在。矿体形成于次一级断裂的构造薄弱部位。和田玉通常赋存在花岗岩类侵入体与镁质大理岩的接触带。形成和田玉不需要很高的压力和太高的温度。和田玉的形成,大致经历了白云岩变质为大理岩、接触变质岩形成和软玉岩形成等三个阶段。和田玉是一种软玉。其化学成分接近于透闪石矿物的理论值。软玉矿化就是叠加在接触变质带上的,是晚期交代成矿作用的产物。
和田玉矿体一般呈带状分布,并具有明显的分带性。靠近侵入岩体一侧为青玉,向外逐渐过渡为青白玉和白玉。矿体本身由透闪石组成。其中,白玉的透闪石含量达99%;青白玉的透闪石含量达98%;青玉的透闪石含量为97~99%,少数为95~97%。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透闪石玉矿床有120多处,分布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主要矿床和矿区有70多处。这些矿床大多数与超基性侵入岩体有关,属于蛇纹岩型透闪石玉。只有新疆和田玉,才属于非蛇纹岩型透闪石玉。正是因为和田于具有在世界上都非常特殊的地质成因和产状,所以世界上的透闪石玉绝大多数都呈不同色调的绿色,而只有和田玉有青玉、青白玉和白玉之分,而且还有少量的墨玉和黄玉。
对新疆一些玉石矿床的研究表明,真正的和田白玉矿床,多数产出在古老变质岩系中的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白云大理岩)与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的接触带中。有些和田白玉,与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呈逐渐过渡关系。在有的地段要划分出和田白玉与大理岩的界限很困难。
矿物成分
和田玉是由透闪石矿物微粒集合体组成的透闪石玉和由阳起石矿物微粒集合体组成的碧玉。有时,含有少量的磷灰石、透辉石、镁橄榄石、金云母、蛇纹石、滑石、磁铁矿、石英和碳酸盐矿物等伴生矿物。
和田白玉是由单一的透闪石矿物组成的,而大理岩则是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的。透闪石与方解石相互穿插呈现出相互间的量变关系。若全部由透闪石组成,则是白璧无暇、缜密滋润的上等和田白玉。若方解石含量越高,则玉质越差。若全由方解石组成,那就是大理岩而不是和田玉了。
分布范围
地质勘探成果显示,和田玉矿床主要断续分布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地区绵延1300多公里的区域内,西起邻接帕米尔的塔什库尔干,中经莎车、叶城、和田、于田,东至罗布泊西南的且末,再向东还可延伸入青海境内。
产出情况
和田玉原生玉石矿多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原生玉石矿由于遭受风化、剥蚀和流水冲刷作用,坠落于附近的河流中或山前戈壁滩上,形成次生玉石矿。因此,次生玉石矿多分布在原生玉石矿附近的河流或山前戈壁滩地带。昆仑山北坡的主要河流,如叶尔羌河、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克里雅河等,均有和田玉石产出。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软玉生产国,尤以新疆和田玉闻名遐尔。新疆的地域辽阔,地层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条件对于玉矿的形成极为有利。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开展了和田玉地质勘查工作,新的和田玉矿点和矿床被陆续发现。据专家预测,在新疆1100公里范围内,和田玉的资源量约为21~28万吨,其中和田地区的和田玉资源量约为4.7万吨。和田玉资源前景非常乐观。今后,应进一步做到勘查与开采相结合,加大勘查、选矿和开采的力度,运用先进的科学仪器,为发现新的和田玉矿床和建设新的和田玉矿山,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和数据。另据专家预测,将已采矿山的保有储量、未采矿山的资源量和可能发现矿床的资源量加在一起,新疆和田玉的资源储量应该不少于16.3~35万吨。其中,已经地质评价的和田玉原生矿床有3处,储量为2.5万吨。
经过几千年的开采,最高档的羊脂白玉好料已极为罕见,但其它和田玉品种仍有充足的储量。有关专家指出,经过6000多年的开采,和田玉的确越来越少,但其资源远没有濒临枯竭那么严重。这是因为:、和田玉的年开采量不大;、和田玉多分布在高山峻岭之中,一般人难以涉足。、和田玉并非呈大面积分布,而是一小块一小块地零星分布的,不容易找到。事实上,在昆仑山深处,和田玉储量还很大,只是很难进去开采而已。
成矿带划分与资源远景区
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地区,由西向东,和田玉成矿带大致可分为:塔什库尔干~叶城地区、和田~于田地区和且末~若羌地区等三个成矿有利地区或集中产区。其中,在和田~于田地区,既有稀世瑰宝羊脂白玉,又有奇特罕见而如漆的墨玉,是和田玉资源的主要远景区。在塔什库尔干~叶城地区,主要产青玉和青白玉,白玉比较少见。在且末~若羌地区,主要产青白玉,其次是青玉。这两个地区将成为今后和田玉的主要产区。
在历史上,已经进行开采的玉矿床有20多处。据有关专家测算,从夏、商、周到清末有文字记载的4000多年历史时期,和田玉的产量共计约为9968吨,平均年产量约为2.5吨。具体而言,在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1900年间,共采和田玉3800吨,平均年产量为2吨。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期间的810年间,共采和田玉1215吨,平均年产量为1.5吨。在隋、唐、宋朝期间的699年间,共采和田玉1957吨,平均年产量为2.8吨。在元、明朝期间的438年间,共采和田玉1496吨,平均年产量为3.4吨。在清朝期间的295年间,共采和田玉1500吨,平均年产量为5吨。年平均开采量最大的是清朝,其次是元朝、明朝。
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便在新疆和田、于田、且末、叶城、玛纳斯等地组织开采玉矿,玉石产量不断增长。从1957年到1995年,共采玉料9459吨,接近古代4000多年开采量的总和。近年来,玉料的年产量在110~150吨之间。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舟子 | 宝班
本文链接地址: 新疆和田玉地质成因与产状
文章的脚注信息由WordPress的wp-posturl插件自动生成